查看原文
其他

十一人类观察:为什么明知景区堵,偏向景区行

公孙遥 品橙旅游 2019-11-16


【品橙旅游】“堵”依然是这个黄金周的关键词,各大景区尤其严重。在稻城亚丁从白天堵到黑夜的人们,在八达岭上看后脑勺的人们,在南京总统府排了3个小时队还进不去的人们……


问题是,我们该嘲笑他们吗?人们不是不知道十一期间去景区就是找罪受,为什么还秉持如此大无畏的精神,明知山有虎、偏向虎山行?


我记下了身边五位朋友的故事,或许能成为一次小小的人类观察。



01

城市的面孔


孟辉模糊地记得很小的时候第一次来北京的事。


大概是上世纪90年代初,爸爸出差,顺便带他来玩几天。从家乡小小的火车站发出的绿皮火车,挤满了人,他和爸爸连座位都没有,就那样夹在汗臭脚臭及各种说不清的味道中晃荡了八九个小时。但小小年纪只是兴奋,竟不觉辛苦。至于当时在北京玩了什么,倒是一点也想不起来了。即便有那张在天安门广场咧着嘴笑的照片,也难以提供更多的线索。


他身边很多朋友都有类似的照片,那是他们那代人共同的童年记忆。


十几年前,他来北京读书,趁着周末,骑着自行车把海淀北部那几个知名景点都转了一遍。颐和园、圆明园、香山……这些书本上熟知的名字,让“北京”这个陌生的城市渐渐面孔清晰起来。


那些旅行攻略上的知名景点,是认识一座城市的最好方式。他至今仍这么认为。


只是逛景点的情况只出现在大一那一年。后来的他忙东忙西,毕业工作成家,在北京扎下根来,一晃十几年过去了,竟连故宫都没去过,更别提那些新兴的京郊新贵景点。每个周末都说要带家人出去逛逛的,但要么加班,要么累得实在懒得动,就这么拖了下来。况且,他住在南四环,每次去城里的景点都耗时太久、兴师动众,想想都觉得累。


法定节假日是糊弄不过去的,但一年就这么两三次,还在北京呆着就太浪费了。必须出去,妻子下了命令。于是每年十一,他们都会到另外一座城市,提前做好攻略,把当地最知名的景点逛一遍,以最快的速度、最高的效率完成对一座城市的认知。


这样也挺好,他说,像是熟悉了,又像仍陌生,能够保持对一座城市的新鲜感。


说这话时,他已经回到了既熟悉、又陌生的北京。


02

带娃去打卡


苏瑞娟在朋友圈里发了这个十一的第7张九宫格。她一岁半的儿子站在成都武侯祠的诸葛亮像前,笑眯眯地抬头望着。配图文字:儿子在跟先贤对话,用只有他自己听得懂的语言。


后面跟着两个呲牙大笑的表情。


苏瑞娟和她丈夫都是北大毕业的高材生,都在知名企业工作。从南方县城拼搏到现在的她,有一股倔强不服输的劲头,总是暗暗跟身边人较劲。在学校时,她跟同学比成绩、比考证;工作后,她跟同事比业绩、比职级。自从生了孩子,她的朋友圈陡然变成了拼娃竞赛。


偏偏他们身边不乏有钱有势的精英父母。眼看着身边的同事、朋友们动不动就晒带孩子出国旅行、至少也是三亚普吉之类的照片,苏瑞娟着实有些着急。虽然她和丈夫的收入还不错,但要还房贷,给孩子报早教班,每个月还要给家乡的父母汇生活费,手头的活钱并不算多。


她不想认怂。这也是一场竞争,她说,不能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。她还特意强调,这不是为了自己的面子,而是为孩子着想,因为现在的孩子必须“多见世面”,长大才有出息。


她决定从国内游入手,带儿子到各地打卡,尤其喜欢去那些有文化内涵的城市和景点,希望从小就给儿子文化熏陶。每个大小长假,她都要提前做攻略,在旅途中精心制作九宫格,配上文化气息浓厚的图文阐释,在朋友圈赢得点赞无数。


当然,她并没有放弃出国旅游,等孩子再大一点,她准备至少一两年要带孩子出一次国。


她承认,有时会有些焦虑,但更多的是动力:攒钱的动力、教育的动力、不输人的动力。


03

旅行的分裂


关盛经常在节假日接到老爸老妈派来的“紧急任务”:接待老家来北京旅游的亲戚朋友们。


接站陪玩送站,至少要花掉她整整两天的假期,因此她并不喜欢这项任务,但架不住老妈威逼利诱,尤其是最后总是归结到一点:“你就不能帮妈妈长点面子嘛!”她就无语了。


自从考上中央某部委的公务员,她就成了爸妈在老家的门面担当。他们总会找机会在外人面前“炫耀”,并豪爽地向人许诺“去北京找我女儿就行”。所以,那些几十年没来往过的远房亲戚来北京旅游,也要找关盛。近几年,她已经至少接待了五六波家乡老年旅行团。


接待得多了,关盛发现每一波老乡们想去的,几乎都是那几个固定的景点。天安门故宫八达岭鸟巢水立方是必去的,如果有时间,还可以去颐和园雍和宫十三陵。关盛的主要任务是帮他们策划行程、规划路线、梳理购物清单。她用做课题报告的精神写成的行程单,秒杀各大旅行社。她笑称自己可以兼职当北京一日游的导游了。


关盛自己也喜欢旅游,但绝不是到天安门广场疯狂拍照的那种旅游。她喜欢冷门的目的地,几乎从不跟团,主要自己做攻略自由行,至少也是“小团定制”。旅行中,她宁愿从早到晚窝在咖啡馆读一天书,也不愿到拥挤的热门景点挤一身汗。爸妈对她这种旅行方式很不理解,她也只是笑,从不解释。


有时候,她也会陪老家来的亲戚一起到景区去逛。看到他们见到天安门或鸟巢时的惊呼与兴奋,她会很难理解。在她看来,那只是好奇,不是旅行。她也想不通,为什么这么多年了,天安门广场永远有数不清的游客蜂拥而至,似乎全中国的人都来过一遍了,还是源源不断。


她发现,在理解“什么是旅行”时,不同年龄、不同地区、不同知识层次的人们依然有着巨大的差异。“这是一个分裂的市场”,她总结道。然而我们都明白,在市场背后真正分裂的是什么。



04

故乡造景


小煜的故乡有一个4A级景区,但他一次也没去过。


在他小时候,那里还不是景区,只是一座荒山。他和伙伴们是去过那荒山的,小学时,班里几个调皮的男生甚至私自组成探险队进到山深处,差点回不来。


故乡是一座传统的工业城市,曾经充斥着无数大大小小的冶炼厂发电厂。在小煜上高中时,迫于资源不足与环保压力,这些工厂渐渐衰败下来,许多工人下岗,经济萎靡。小煜记得,一些同学的父母曾同时下岗,原本工人家庭在当地是最荣耀的,竟瞬间成了最落魄的。


经过几年低靡期,当地开始瞄上旅游业。其实当地本没有什么旅游资源,但领导们各处考察了一番,竟下定了平地起高楼的决心,硬是在荒山上建起了一座山水景区兼度假村。


景区开张时,小煜已经去外地读大学了。回家的时间少了,加上景区的门票并不便宜,他这十几年间竟一次也没去过。


景区做出了名气,据说周边城市来的游客也络绎不绝,市里有了信心,又把原来的一部分工业遗址做成了景点,在一些市郊农村修建度假农庄。为了美化城市环境,也修建了不少市民休闲公园。在媒体上,他也见过关于故乡的报道,称赞这是一个城市转型的良好范例。


工作后,小煜回故乡的时间更少了,对于故乡的变化,他没有太直观的感觉。他所知道的是,没有像样的支柱产业,年轻人们几乎都离开了故乡,留下来的大多是父母辈的老年人,以及在征地改造中上了楼的农民。城市的轮廓在变大,很多小时候的地址都消失了。跟故乡的同学们聚会时,他们很少主动谈起故乡,更多是谈大城市的生活和眼前的烦恼。


那个重新人造起来的故乡,真的变好了吗?小煜突然很想回去看看。


他决定,这个十一假期一定要去一次那个4A景区,似乎在那里,隐藏着故乡这些年来浮浮沉沉的所有线索。


05

亲爱的年轻人


媛媛整个十一假期都心神不宁,因为她的妹妹,一个98年出生的大三女生,和一群朋友相约去新疆自助游了。


虽然知道妹妹不是一人独行,但从没去过新疆的媛媛还是有点不放心。她反复念叨的无非那几句话:新疆安全吗?她能照顾好自己吗?万一在地广人稀的荒郊野外遇到危险怎么办?


事实证明,她的担心实在有些多余。妹妹每天发的朋友圈都充满光明与欢乐,在阿勒泰迷人的田园风光中醒来,在喀纳斯湖畔深呼吸,在农场与牧羊犬亲密接触,在一望无际的公路上凹造型。以为这帮年轻人只会吃喝玩乐?他们还到新疆博物馆参观出土文物展,到牧民村落做田野调查,在旅行结束后每人都要做一份纯粹出于兴趣的分享报告。


年轻人也去景区,但他们的着眼点显然不一样。他们不是去接受景区现成的意义,而是要自己赋予它新的意义。他们让那些古老的景区重新有了焕发活力的可能。


后记:


无论旅游业发展到什么阶段,景区都是最核心的旅游要素,因为它集中着优势的资源、深厚的历史和有经验的从业者。在休闲时代,人们一度以为景区要衰落了。但每到黄金周这样的日子,那些拥挤着涌向景区的人们总是提醒我们,对景区的渴望,构成了不曾消逝的时代渴望。人们涌向景区,为了发现,为了纪念,为了不辜负时光,不辜负这难得的人生。而景区也要更努力,才能不辜负这些渴望,不枉费寄托于斯的那些珍贵的人生。(注:应当事者要求,文中所涉人物均为化名。)


   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

    文章有问题?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